人物生平
早期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出生地有争议(一说在汶山石纽地区;一说在石坳)。母亲是有莘氏(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
禹立即与伯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大多数先秦文献都提到了泛滥成灾的洪水,提到大禹治理洪水并划分九州,讲长江、黄河的各处险要为大禹开凿水道留下的遗迹 (即所谓 “禹迹”)。《禹贡》全书不满三千字,而多次提到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境内的十三个地名、水名,如大野泽、雷泽、菏泽、孟渚泽、菏水、济水、濮水、灉水、沮水、陶丘等,足以说明菏泽市是大禹治水的中心地区。
即位
《孟子·万章上》载“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古本竹书纪年》载“禹居阳城”,《世本·居篇》载“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史记·夏本记》则说“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从有关文献看,夏禹与阳城、平阳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说苑》记载大禹“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
逝世
禹在位的第十年东行,到了会稽后去世(竹书纪年载为四十五年),皇甫谧认为禹享年一百岁左右。禹去世后,其子启继夏朝天子位。
主要成就
政治
划定九州
《尚书·禹贡》中写道: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大禹历经磨难,平定洪水,遍走华夏,初分九州。大禹就这样用自己的足迹,历时十三载,丈量神州大地,分定华夏九州。
涂山之会
夏建立后,大禹在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
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铸造九鼎
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后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社会
按照古书记载,在尧和舜的时代曾经发生大洪水,尧帝派禹的父亲鲧治水,但没有成效,鲧被处死;舜帝则继续任命禹治水,结果禹不仅治理了水患,还开辟了黄河和长江流域的陆路与水路交通网,划出了九州行政区。
除了疏导,大禹治水还采取了“高高下下”和“钟水丰物”两种办法。所谓“高高下下”指的是疏通河道所挖出来的淤泥,用来堆积在河岸,使其成为人们的屏障;所谓“钟水丰物”指的是有些小水很难汇入大河,就让它聚集成为湖泊、池塘或沼泽,人们可以在里面养鱼虾或养鸡鸭。此外,大禹还帮助人们选取不受水害、适宜居住的地方安家,并且在神州大地上修了一些道路,既方便人们出行,也方便人们耕作。
通过系统科学、缜密周全的方法,大禹不仅控制了水患,而且化害为利,造福了民生,他也因此成了万世景仰的治水英雄,依然在纪念他。
人物评价
- 夏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夏禹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推动了中国帝王历史沿革发展。
- 孔子: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 季札: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
- 司马迁:尧遭鸿水,黎人阻饥。禹勤沟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载,动履四时。娶妻有日,过门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锡兹。
- 《太史公自序》: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
轶事典故
三过家门而不入
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开凿龙门
距今4000多年前,由于河洛地区是夏民族活动和兴国的中心,夏朝的第一个帝王大禹,常领导人民“疏川导滞”、“合通四海”、“尽力乎沟洫”,所以相传洛河、伊河也都是大禹疏浚开凿的。
据说那时洪水泛滥,龙门山以南是一望无际的汪洋,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深知遭受洪水的苦难。大禹治理洪水,率领人民疏九河、导百川,终于迫使洪水归流大海,伊阙也就是这时开凿的。
- 《越绝书》卷一载: “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
- 《水经注》云:“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矣。”
- 《汉书·沟洫志》贾让奏道:“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
相关争议
故里争议
关于大禹故里有三说,分别为大禹出自中原、出自东夷、出自西戎。
来源争议
与禹王同时代的出土文物及商朝甲骨文中尚未发现关于禹王的记载。所能找到的最早提到禹王的文物是约一千年以后西周的遂公盨,此外还有齐侯钟、秦公簋。
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对禹的问题进行了最初的阐述,证明禹的历史传说是层累造成的,禹是神话而不是历史人物。西周中叶宋人所作的《商颂·长发》说明禹在当时商族的观念中是上帝派来的开辟之神;春秋初年《鲁颂·閟宫》载后稷“缵禹之绪”,对比《大雅·生民》只见后稷之事不见禹,说明追溯周族的观念,禹从无变成了最古的人王。另外,《诗经》中禹与夏桀漠不相关,故禹和夏没有关系。禹与夏的关系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书》、《论语》上都没有明确说明,到了战国中期,《左传》《墨子》《孟子》等书中才有了“夏禹”的记载。童书业、杨宽等均宗其说,并对顾氏之说加以进一步申论,疑古派学者关于“禹是神不是人”的看法有以下5条基本结论:
- 鲧、禹颇有从天神变成伟人的可能;
- 禹的神职是主领名山川的社神;
- 鲧、禹治水传说的本相是填塞洪水,布放土地,造成山川,后来因战国时势的激荡,变成了筑堤、疏导和随山刊木等等;
- 鲧、禹传说的来源地是西方九州之戎的区域;
- 鲧、禹本都是独立的人物,因墨家的尚贤说和禅让说的媒介,才与尧、舜等人发生关系。
80年代以后,由于地下文献的出土,学术界对于禹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局面。裘锡圭根据遂公盨铭文并结合文献资料时说,古史辨派的意见有得有失,但“在较早的传说中,禹确是受天,即上帝之命来平治下界的水土的。
开凿龙门争议
关于伊阙龙门是否是禹开凿的说法在宋代已发出了疑问。如司马光在《温国文正公文集》的《凿龙门辨》中说:“或问禹凿龙门,辟伊阙,有诸?迂雯日:‘龙门伊阙天所为也,禹治之耳。非山横其前,北雍不流,禹始凿而辟之,然后通也。”这就是说,龙门伊阙乃天然形成,并非山横其前,堵壅了北流的洪水,只是由于水流不畅,大禹始凿而辟之,然后河水才得畅通。这一说法似乎有些道理。试想距今约4000年前,人们使用的主要是石制工具,偌大一座坚硬的石山怎能辟开?即使用现代的设备去凿,又谈何容易。
现代的地质学解释,龙门山约形成于距今20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早期,其山体由中晚寒武纪的白云岩和石灰岩所构成,内中喀斯特溶洞极多。这些纵横交错的溶洞长久被流水冲刷,发生剧烈变化,遂形成一道峡谷,将山体切割开来。伊河之水虽绵流受阻,但尚能通过,又经禹率众开凿。方为今伊阙龙门之势。这种解释既没有否定禹的功绩,又合乎自然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因而被世人所接受。
后世祭奠
陵寝
禹的陵寝,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禹陵乡禹陵村,是后人为颂扬和纪念中国古代第一位治水英雄和夏朝的奠基者大禹而修建的。主要包括禹陵、禹祠和禹庙三大部分。禹陵的建筑主要是明、清和民国重建之物。
在绍兴禹陵村,夏禹姒姓后代世代为禹守陵,但仓修良直指此说绝不可信。
祭祀
夏桀灭后,商汤王封夏王室姒姓一支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杞在商时,或封或绝”。周武王灭商为王后,封禹王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大禹王祭祀为国家祭祀。
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960年,宋太祖颁诏保护禹陵,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明清两朝的祭禹仪式和制度最为完备,典礼也最为隆重,明清两朝大祭禹陵各达20多次。清代康熙帝、乾隆帝都亲临绍兴祭禹。1933年,禹庙再度修复并举行了隆重的祭禹活动。
道教中禹为水官大帝,诞日为十月十五日下元节。
禹王池
禹王池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长8.80米,宽6米。泉水自石穴中出,冬暖夏凉,中生水藻。池中立一巨石,称石砭,或石笋、剑石,为太湖石质,相传为大禹开凿龙门时所用的工具。夏禹治水曾有“凿伊阙,通龙门”之举。相传,那时洪水泛滥,龙门山以南是一片汪洋,百姓穷困不堪,溺死者甚多。为解决洪水给人带来的灾难,大禹率人治理洪水,疏通河流,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伊阙也就是那时开凿的。
禹王碑
禹王碑位于岳麓山巅的苍紫色石壁上,在蟒蛇洞南面。面东而立。碑文记述和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大禹继父治水,“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的美谈,流传至今。
岳麓禹王碑高1.7米,宽1.4米,碑文分9行,每行9字,计77字,末行空四字。其文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很难辨认,很可能是道家的一种符录,也有说是道士们伪造的。但远在1200多年前,即为韩愈所闻及,还亲登南岳岣嵝峰寻访禹碑,并留有诗记。即使是唐宋时的赝品,作为纪念大禹治水之丰碑,也是十分珍贵的。全国有十风处镌立禹碑,据说皆由岳麓禹碑模本复刻。
奖项命名
为了纪念大禹,也为了表彰在水利科学技术进步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中国设立了“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并且将中国水利工程行业优质工程的最高奖项命名为“中国水利优质工程(大禹)奖”。
杂志封面
2022年12月29日,国际学术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第9卷第36期的背封面刊载了一幅浓郁中国风的“大禹治水”图,以此来重点推介本期刊发的中科院水生所孙永华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陈振夏团队的合作研究论文《一个生殖细胞特异的线粒体融合因子调控生殖干祖细胞的维持与分化》一文。
史书记载
- 《史记·夏本纪》
- 《竹书纪年·夏后氏》
- 《帝王世纪·第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