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背景
自南齐末年沔北被北魏军攻占以后,至南梁建立之初,雍州州府襄阳实际成为南北双方对峙的前线。北魏孝文帝元宏去世以后,继位的宣武帝元恪继续在长江中游对梁朝施加军事压力。面对严峻的形势,梁朝迫切需要在战略上打开突破口,以扭转不利局面;加之南梁初建,梁武帝萧衍迫切需要通过北伐的方式进一步强调梁朝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故而他在梁天监四年(北魏正始二年,505年)十月命其弟临川王萧宏担任都督北讨诸军事,即北伐军总指挥,尚书右仆射柳惔为副指挥,率领被北魏视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的五万大军进驻洛口(洛涧与淮水的交界处,今安徽淮南东北);又让江州刺史王茂率众数万攻击北魏的荆州,意图收复雍州失地。北魏方面得知消息,便让不久前在征伐南齐行动中建功封爵的中山王元英督军迎战。魏军号称有百万之众。不久北魏又征发北方六州约十万人投入战场,北魏军势益发壮大。
战事顺着淮河沿岸展开,东起青、徐(今江苏北部、山东南部),西达河南(今河南),但以东方战事最为激烈。双方在局部战事互有胜负:南梁方面,豫州刺史韦睿巧妙导引肥水,令水位高涨,再以水军攻陷合肥,韦睿因此战而名声大噪,北魏军士无不望而生畏,称之为“韦虎”。张惠绍一度攻克宿预(今江苏宿迁),萧宏的前锋昌义之也占领了梁城(今安徽寿县),庐江太守裴邃攻克羊石(今安徽霍丘东)、霍丘(今属安徽)二城,青、冀二州刺史桓和占领朐山城(今江苏连云港西南锦屏山);而在北魏方面,杨大眼于河南战场重挫梁军,斩杀梁将王花、申天化,尔后又与邢峦合兵于宿预,击败张惠绍,杀其部将蓝怀恭。
另一方面,由萧宏所率领的南梁主力部队,却因主帅本身怯懦怕事,在攻陷梁城后便驻步不前,萧宏在听闻魏军主力到来后,心生退意。梁军内部对进兵与否展开了激烈争执,诸将大多都主张继续进兵,萧宏却坚持退兵。魏军风闻此事,讥讽萧宏与吕僧珍(主张撤退)为“萧娘”及“吕姥”,与拥有“韦虎”称号的韦睿适相对照。在萧宏阻止梁军前进之际,魏将奚康生曾向元英建议进据洛水,逼退梁军,但元英仍因梁军方面有韦睿、裴邃等名将,不敢轻举妄动。
天监五年(北魏正始三年,506年)九月,萧宏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吓得临阵脱逃,此举令梁军士气冰消瓦解,“弃甲投戈,填满水陆,捐弃病者,强壮(者)仅得脱身”,溃逃死伤近五万人。萧宏乘大船渡江,逃回建康。张惠绍闻洛口溃败,从下邳撤回。当时韦睿驻地距魏仅二十里,闻梁军已败,命令辎重前行,自己亲自断后,魏军畏韦睿威名,不敢追赶,韦睿遂全军而返。于是,萧梁这次大举北伐遂因主帅无能,临阵退逃而无功,不仅北伐初期所取得的战果化为乌有,军力还受到损失。
战争经过
兵挫坚城
梁军北伐溃逃,魏军乘势进军,攻陷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以西的马头(今安徽蚌埠马城),并将城中粮秣悉数运回北方。当时有人认为:“魏人运米北归,应该没有南向的意图了 。”梁武帝对形势看得很清楚,说:“不对,这一定是要进兵的表现,我们所看到的并非真实的情况。”于是令扼守钟离的昌义之完善钟离城的工事,以待魏军。果然,元英等在天监五年(北魏正始三年,506年)十月率众抵达钟离城下,并与杨大眼军会合,兵力有数十万之众。反观钟离城内仅有守军三千人,双方实力悬殊。北魏宣武帝本欲命邢峦军也参加攻城行动,但邢峦认为钟离城周围有淮水屏障,是易守难攻的天险之地,大军应当绕击他处,此议遭宣武帝否决,遂让镇东将军萧宝夤接替邢峦的位置,与元英合攻钟离城。
天监五年(北魏正始三年,506年)十一月,梁武帝诏令右卫将军曹景宗统二十万梁军援救钟离,豫州刺史韦睿也受曹景宗节度。萧衍让曹景宗先屯驻道人洲(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河中),等待梁军各部集齐后并进。曹景宗想专功,便没有停顿,而是径直前进,不料忽起狂风,兵士溺死都颇多,只得返回道人洲。
天监六年(北魏正始四年,507年)正月,元英等开始围攻钟离。钟离城因北临淮水,不利进攻,北魏便在位于淮水中的邵阳洲(位于道人洲西)两岸搭起了连接淮水南北两岸的跨河长桥。元英驻军南岸,负责攻城;杨大眼据北岸,负责粮运补给,萧宝夤则确保桥梁本身的畅通与安全。北魏军以车子载运大量泥土,欲填平围绕钟离城四周的沟堑,并利用冲车撞击城壁,再以车轮战法连续猛攻,但却遭到城内守军顽强的反击,而昌义之亦及时以泥土敷填损坏的城壁,导致魏军死伤上万仍无法占上风,战况遂渐趋于胶着。二月,宣武帝以南方气候“蒸湿”,魏军久攻力疲、不宜再战为由,诏令元英回师。元英上表请求宽延时日。宣武帝又下诏表示魏军师老兵疲,不宜再战,并且派主书曹道前往战场观察形势,曹道回朝复命后,元英继续上表宣武帝,表示可以攻克钟离,宣武帝于是派遣步兵校尉范绍至元英军营,共商攻取事宜。范绍认为钟离城坚,劝元英班师,元英仍坚持作战。
梁方来援
另一方面,驻扎于合肥的韦睿军在天监六年(北魏正始四年,507年)二月接获梁武帝命自己援救钟离的消息后,火速发兵,通过钟离城西南方的阴陵大泽,与驻扎于道人洲的曹景宗会合,乘夜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抵达邵阳洲另一端。随后,韦睿命南梁太守冯道根连夜在曹景宗营地前二十里之处挖掘长沟,将带枝叉的树木竖立其中,截邵阳洲筑城,离魏军堡垒仅百余步远近。冯道根能长骑马丈量土地,他计算马行的步数来分配每人的工作量,所以到天亮营垒就修好了,与魏营相距仅百余步(不足200米)。元英大惊,用杖击打地面说:“怎么能够如此神速!”
在此期间,杨大眼与元英先后针对邵阳洲上的梁军主营发动攻势,但皆被韦睿的巧妙战术所击退,死伤人数达十分之三,杨大眼还因此负伤,自此魏军不敢再主动出战。曹景宗等部器械精良、军容盛壮,也使得“魏人望之夺气”。
为让城中将士安心,曹景宗招募军士言文达等人暗中渡淮水,带着敕书进入钟离城中,通知钟离守军援兵已到。守军接获此报,尽皆士气大振。当时,梁军每派牧人至淮水北岸割运粮草,皆被驻于北岸的杨大眼军派兵掳掠。曹景宗便派出千余人在北岸修筑城垒,与魏军相峙。指派部将赵草据守此城,因称之为赵草城。赵草城除了确保梁军粮草无虞外,也等于间接切断了魏军的补给通道。
魏军溃败
魏军先前在邵阳洲两岸造了两座桥,树立围栅数百步,截断淮河通道。梁武帝接获战报后,指示韦睿、曹景宗二人乘坐战舰对两座桥梁发动火攻之计。天监六年(北魏正始四年,507年)三月,淮水暴涨达七尺,韦睿命冯道根、裴邃与秦郡太守李文钊等乘斗舰袭击邵阳洲上魏军;另以水船载草,灌膏油,趁风纵火,用来焚毁浮桥。同时,他派敢死之士拔栅砍桥。当时大水湍急,顷刻之间,桥、栅都被冲毁。梁军诸将亲身搏斗厮杀,士兵奋勇冲杀,无不以一当百。魏军顿时溃败,元英见桥断,脱身弃城而走,杨大眼亦烧营而去。诸垒相次土崩瓦解,魏军投水而死被杀的士兵各达十余万人。曹景宗令军主马广追击杨大眼至灭水上四十余里,杨大眼部死伤无数,伏尸相枕。昌义之闻报后,又悲又喜,不知说什么好,只是连声叫道:“又活命了!又活命了!”亦率兵冲出钟离城,直至洛口才回师。梁军又俘虏五万魏军。魏军阵亡将士遍布淮水百余里,使淮水为之断流,而元英“仅以身免”,逃至梁城。
战争结果
钟离之战,南梁大获全胜。北魏军被淹死和被斩杀的各有十余万,几乎全军覆没(有学者估计阵亡率达40%到50% ;还有研究者指出北魏战死者当在三十万人左右,被俘虏者五万人)。梁军缴获北魏方面的军粮、器械堆积如山,牛、马、驴、骡等不可胜计。
战后,幸免的魏军统帅元英、杨大眼及萧宝夤三人受到弹劾。有官员建议将三人处以极刑,但宣武帝免除其死罪,只剥夺元英、萧宝夤的爵位,贬为平民;杨大眼则流放至营州充军。而此前率军劫夺南梁发往钟离军粮的任城王元澄也因狼狈退回而被夺去开府,降官三阶。不久后宣武帝为对付国内叛乱及对南朝用兵,先后恢复了元英、萧宝夤以及杨大眼的官爵。
战争评价
- 中国南北朝将领侯景:“窃以北魏安强,莫过天监之始,钟离之役,匹马不归。”(《资治通鉴》引)
- 中国南北朝史学家魏收:“自国家经略江左,唯有中山王英败于钟离,昶于朐山失利(朐山之战),最为甚焉。”(《魏书》)
- 中国南宋学者章如愚:“元英扫北方之众,没于钟离。”(《群书考索续集》)
- 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钟离之胜,功侔淝水。”(《读通鉴论》)
-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吕思勉:①此为南北交战以来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洵足寒鲜卑之胆已。(《两晋南北朝史》)②南北朝时,南北构兵,南多败衄。梁武帝天监六年邵阳洲之战,北方以元英之重兵,杨大眼之勇将,而皆溃败,决裂不可收拾,实南方之一奇捷也。(《读史札记》)
- 美国芝加哥东北伊利诺伊大学教授艾安迪:“钟离之战失败的结果对于北魏朝廷的影响是直接且迅速的,其加剧了北魏朝廷中派系间的紧张关系,并在元愉反抗时达到顶点,皇权的政治力量因此降低。钟离之战,萧梁获得了重大胜利,朝廷官员和军事人员受到奖励。而梁的十八班制度即是对于钟离之战所取得的战略性军事胜利后,为了应对朝廷的人事结构而采取的一个切实可行且十分必要的回应,也显露出萧衍在组织上和政治上的卓越才能。”(《钟离之战对南北朝的影响》)
战争影响
钟离之战是南北朝后期,南北双方的一次战略决战,也是整个南北朝进程中,南北双方最后一次势均力敌的战争。这场战争是在南北对峙形势有新的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因此此战无论对南北双方,还是南北朝的整体进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北魏
钟离之战是北魏对南朝所有军事行动中挫败最大,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号称“南北交战以来所未有之大捷”,损害北魏国力甚巨,说明北魏没有统一南方的能力。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北魏朝廷中派系间的紧张关系,并打击了北魏的皇权力量,战后第二年爆发的元愉叛乱便被认为是战争失败带来的直接冲击。
此外,国内民变加剧,受繁重徭役及赋税压迫的人民不是亡命山林,便是依附豪强,或出家为僧,导致国内僧满为患。在钟离之战结束的第二次,北魏宣武帝下诏称,有男丁在钟离之战中阵亡的家庭,均可得到三年的土地税减免。可见其影响。除了对国家发展有负面影响,也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宣武帝一朝的民变中,有四次就是由僧侣所主导的。在这些日益恶化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北魏迅速走向衰落,而洛阳汉化文官集团与六镇鲜卑武人集团的矛盾却越演越烈,最终演化为六镇兵变,北魏政权瓦解。
对南梁
南梁借助此役取得了自宋元嘉初年以来南朝对北朝作战的一次大捷,重新占领了淮南中部地区在合肥附近的北魏阵地,阻止了魏军南进的势头,成功稳定了淮南形势。
梁武帝通过钟离之战,一扫洛口溃败的阴霾,彻底稳定了梁朝的统治,提升了自身的威望。战后北魏无暇南顾,他得以有充分的精力推进各项社会经济改革,使得梁朝在社会经济、文化上的建树,在整个六朝时期达到了顶峰。
后世纪念
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长篇历史小说《奔流》,便是以钟离之战的背景为基础,加入了民间故事“梁祝”所演化而成。
史料索引
关于钟离之战的史料,主要参见以南梁方为主要书写视角的《梁书》,具体记载散见该书的《武帝纪》《韦睿传》《曹景宗传》《冯道根传》《裴邃传》《昌义之传》等。《南史》中参战人员的传记也有相关的记载。以北魏方为主要书写视角的《魏书》则对此役记录较简,散见《宣武帝纪》及参战各将的列传。此外,《资治通鉴》的卷146也对此战有完整的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