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肇

东汉第四位皇帝

刘肇(79年-106年2月13日),一作刘肈,中国东汉第四位皇帝(88年4月9日-106年2月13日在位),汉章帝刘炟第四子。

刘肇生母为梁贵人,后被过继给章德窦皇后。建初七年(82年),刘肇被章帝立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章帝逝世,刘肇即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氏专权。期间窦宪率军讨灭北匈奴。永元四年(92年),时年十四岁的刘肇联合清河王刘庆与大臣丁鸿发动政变,捕杀窦氏及其党羽,继而亲政。刘肇在位期间,班超击败贵霜,使西域五十余国臣服,又派甘英出使罗马帝国,至地中海东岸而返,致使四万里外的海滨国家派译使纳贡。随后,刘肇接见罗马马其顿行省和东方行省推罗城的商团“使臣”,对其进行册封,实现中国与欧洲有史可据的首次直接交往。后攻灭烧何羌,设立西海郡,将青海湖纳入版图。元兴元年十二月(106年2月),刘肇病逝于章德殿,终年二十七岁。谥号孝和皇帝,庙号穆宗(后除),葬于慎陵。

刘肇对内宽和爱民,对外兵略妥当,使“齐民岁增,辟土世广”,缔造“黎元宁康,万国协和”的局面,使东汉国力达到全盛,时人称颂“冠斯往代,奄有万国”,史称“永元之隆”;同时重视文化发展,令班昭续写《汉书》、蔡伦改进军械,并革新造纸技术,使“蔡侯纸”得到推广。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肇汉章帝刘炟第四子。其母梁贵人是褒亲愍侯梁竦之女,建初二年(77年)入宫,于建初四年(79年),生下刘肇。梁贵人后被窦皇后诬陷,忧郁而死。窦皇后亲自抚养刘肇。

建初七年(82年)六月十八日,汉章帝废皇太子刘庆为清河王,改立刘肇为皇太子。

登基为帝

章和二年(88年)二月三十日,章帝去世,皇太子刘肇继位,即为汉和帝,尊嫡母窦皇后为皇太后,因刘肇年幼,由窦太后临朝称制。

窦太后把哥哥窦宪由虎贲中郎将提升为侍中,掌管朝廷机密,负责发布诰命;让弟弟窦笃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帝的侍卫;弟弟窦景、窦瑰均任中常侍,负责传达诏令和统理文书。这样,窦氏兄弟便都在皇帝周围的显要地位,从而掌握了国家政治的中枢。

窦太后将政权统于自己一人之手,独断专横,强予决策。如在伐北匈奴之议中,尚书、侍御史、骑都尉、议郎等官员都极力上谏,鲁恭甚至指责窦太后“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群臣也没有挡住太后为袒护窦宪而出兵。汉军在经过稽落山之战、伊吾之战、河云北之战、金微山之战四次战役后,重创北匈奴,“北单于震慑,屏气蒙毡,遁走于乌孙之地,而漠北空矣。”北匈奴单于不知所踪,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为北匈奴单于,在蒲类海“款塞乞降”。蒲类海毗邻东汉的伊吾,窦宪利用这一时机“遂复更立北虏,反其故庭,并恩两护”,群臣持有不同意见,但由于窦宪奏请设立,窦太后不顾大多数人反对,同意奏请。以耿夔、任尚二人为护匈奴中郎将,助於除鞬单于返回漠北匈奴故地,东汉都护南匈奴、西域的同时都护北匈奴。

窦太后还把大批窦氏家族子弟和亲朋故友,任为朝官或地方官,从而上下勾结,专权放纵,报复打击,为所欲为。其弟弟窦景放纵奴仆胡作非为,欺凌百姓,强夺财物,夺取罪人,奸污霸占妇女。商贾遇到他就闭塞,就像躲避盗寇一样,而“有司莫敢举奏”。

窦太后刚愎放纵,早已引起了一些正直朝臣的不满。他们不断上书进谏,有时甚至以死抗争,仅据《资治通鉴》统计,短短的近五年时间,大臣就针对各种问题上书十五六次。

政变夺权

永元三年(91年)正月,刘肇采用曹褒所制定的新礼,加元服。

二月,窦宪派副将耿夔发动金微山之战,大破北匈奴。此后,窦宪威名更盛,地方刺史、守、令等争相向百姓征收赋税,拿来贿赂窦宪。大司徒袁安、大司空任隗上书弹劾这些官员,于是刘肇罢免了袁安所奏的四十多名贿赂窦宪的地方官吏,窦氏外戚极为痛恨。尚书仆射乐恢上疏反对外戚干政,窦太后不听,乐恢回到州郡后,窦宪以威力逼迫他服毒自尽。于是朝臣震恐,皆跟风逢迎窦宪,无人敢违抗,袁安常为此呜咽流涕。而尚书仆射郅寿上书弹劾窦宪骄纵,并搬出王莽篡汉的故事让国家引以为戒,结果亦被窦宪逼迫自杀。

同年十月,刘肇行幸长安,下诏寻求汉高帝功臣萧何、曹参的近亲,让他们继承封地,暗示群臣效仿二位功臣;同时诏令窦宪入长安伴驾,窦宪到达后,朝臣私下议论拜他时高呼“万岁”,尚书韩棱愤怒指责:“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才止住了这场闹剧。十一月,刘肇祭祀汉高帝等西汉十一陵。十二月,班超制服西域的龟兹、姑墨、温宿等国的消息传来,刘肇下令复置西域都护,命班超担任此职,同时册封随行的龟兹国侍子白霸为王,派人护送他回到龟兹国继承王位。同月,刘肇从长安返回京师洛阳。

窦宪以邓叠、郭璜为心腹,永元四年(92年)窦太后封邓叠为穰侯,而邓叠与弟弟邓磊、母亲邓夫人、郭举、郭璜相互勾结。其中邓夫人是窦太后的好友,郭璜在窦太后所居的长乐宫中任职,其子郭举时常入宫接受窦太后宠幸,他们便共同策划杀害刘肇。刘肇暗中了解到他们的阴谋,便和兄长刘庆谋划起事。刘庆从小便和刘肇十分亲近,特别受到刘肇的恩遇,经常出入宫廷,留下住宿,与刘肇共议私事。刘肇即将采取行动,想得《汉书·外戚传》一阅,欲行汉文帝诛杀舅父薄昭、汉武帝诛杀舅父窦婴的故事。但他惧怕左右随从,不敢让他们去找,便让刘庆私下向兄长千乘王刘伉借阅。夜里,刘肇将刘庆单独接入内室密谋。刘肇还让刘庆向宦官郑众传话,让他帮忙在书中寻找皇帝诛杀舅父的故事。郑众劝刘肇即刻诛杀窦宪心腹郭举、郭璜等人,但刘肇认为窦宪领兵在外,恐生兵变,并未采纳郑众的建议。

永元四年(92年)三月,袁安薨逝。当时群臣不敢与窦氏抗议,唯独袁安坚定不移,在朝堂与窦氏顽固抗争十次以上,窦太后不听,群臣皆担心他的安危,而他却始终镇定自若。刘肇和朝臣皆倚仗袁安。袁安薨逝后,丁鸿接任大司徒。

四月,窦宪回到京师洛阳。六月戊戌日,丁鸿借发生日食之机上书,暗示刘肇发动政变。十几天后,刘肇以“到白虎观讲经”为理由,带着刘庆移驾北宫章德殿,并让丁鸿担任三公之首的太尉,同时兼任卫尉,统领宫中禁军,控制南宫、北宫,令执金吾和北军五校尉领兵备战,关闭城门,逮捕邓夫人、郭璜、郭举、邓叠、邓磊,将他们全部下狱处死;并派谒者仆射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信绶带,将他改封为冠军侯,同窦笃、窦景、窦瑰一并前往各自的封国。刘肇顾及窦太后而没有明确处决窦宪,却选派严苛干练的封国宰相监督他。在确认窦宪、窦笃、窦景到达封国后,勒令他们自杀。

刘肇掌权后,立即清理窦氏残党余孽。凡是依仗窦家的关系而做官的,统统被罢免回家。

永元之隆

在一举扫平了外戚窦氏的势力后,刘肇开始亲理政事,每日上朝听政,深夜批阅奏章,从不懈怠,史称“劳谦有终”。当时各郡国前后进献的祥瑞多达八十一处,刘肇却自称德行浅薄,又觉得祥瑞不切实际,于是都隐没起来而不宣扬。

经营西北

永元五年(93年),北匈奴於除鞬单于叛乱,刘肇派任尚将其讨灭。同年,南匈奴单于安国叛乱,被骨都侯喜斩杀。

永元六年(94年)七月,班超大破焉耆国、尉犁国、危须国、山国,并斩杀了焉耆、尉黎两国国王,将其首级传至洛阳。从此西域降服,汉朝的威势延及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五十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纷纷向东汉送纳质子表示臣服,其中西亚国家条支、安息以及远在洛阳四万里外的海滨国家皆翻译双方语言,遣使纳贡,《后汉书》概括为“都护西指,则通译四万”。十一月,鲜卑大都护苏拔廆在任尚的统领下大破北匈奴逢侯单于叛军,斩首一万七千余级。

永元七年(95年),刘肇为了表彰班超与苏拔廆的功勋,下诏封班超为定远侯,苏拔廆为率众王。

内外政事

永元八年(96年)二月,刘肇册立贵人阴氏为皇后(即孝和阴皇后)。到永元十四年(102年)六月,他下诏废黜阴皇后,并于十月册立贵人邓绥为皇后。 由于邓绥“有丈夫之性”,刘肇便让她参与并知晓外朝政事。

永元十四年(102年)春,安定郡兵攻灭烧何羌部落,西海(青海湖)与大小榆谷之地不再有羌人进攻的可能,刘肇便在其地设立西海郡,发兵驻守,将青海湖及大小榆谷之地纳入版图。十一月,刘肇采纳司空徐防改革太学策试的建议。

刘肇十分体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诏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告诫上下官吏,要求他们反省造成天灾人祸的自身原因。在他统治时期,东汉国力达到鼎盛,时人称为“永元之隆”。

英年早逝

元兴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06年2月13日),刘肇病死于洛阳章德前殿,时年二十七岁。刘肇驾崩后,他出生仅一百余日的儿子刘隆继位,即汉殇帝。

延平元年(106年)三月初五日,刘肇被安葬于慎陵(位于今河南孟津),定谥号为孝和皇帝,庙号为穆宗。初平元年(190年),经有司奏请,汉献帝废除了刘肇在内的四帝的庙号。

为政举措

政治

改革察举

汉武帝时期规定,无论郡国大小,每年举孝廉二人,这个规定从汉武帝一直到东汉和帝维持了两百多年,直到刘肇亲政,才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当时,人口50-60万的大郡每年举孝廉二人,而人口20万的小郡也是每年举二人,刘肇发现,各郡人口数量不同,而每年分配的名额相同,就造成了选官上的不公平。于是,永元四年(92年)刘肇诛杀窦氏外戚后,召开朝会与公卿大臣商议改革措施,最终采纳太尉丁鸿与司空刘方的建议,按照人口数量分配选举名额:人口满20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40万每年举孝廉两人,满60万每年举三人,满80万举四人,满100万举五人,满120万举六人。而不满20万的每两年举一人,不满10万的每三年举一人,从而促进了汉代察举选官的公平性。

然而,由于幽州、并州、凉州等偏远地区户口相对较少,且处于边境地带,劳役繁重,读书的士子、品行能力出众的官吏进入仕途的路子比较狭窄,刘肇考虑到,安抚这些边远的地区应以人为本。于是,永元十三年(101年)刘肇又对察举改革作出了进一步调整,规定:边郡地区,人口10万以上的郡国,每年举荐孝廉一人;不满10万人的,每两年举孝廉一人,5万人以下的,每三年举荐廉一人,从而纠正了边远小郡长期以来也需岁举2人所造成 “蛮夷错杂为数”的负面影响,小边郡与内郡一样,人口数与选举数挂钩,但享有更大的优惠。 在这种更加务实的选法下,有助于调动边郡选举效率,改变“束修良吏,进仕路狭”的状况,标志着以孝廉为主体的察举制已相当完善。

选官用贤

刘肇当政时期,多次下诏纳贤。刘肇深知吏治对一个政权的重要性,非常重视官吏的选拔任用。当政时期,曾四次专门下诏纳贤,并且亲自策问,选用官员。

宽和为政

刘肇当政时期,在法制上主张宽刑,任用的掌管刑狱的廷尉陈宠,便是一个富于同情心的仁爱之人,每次断案,都依据经典,而“务从宽恕”。

刘肇对有过失之人,也能根据情况,从宽处理。永元九年(97年),窦太后去世。由于宫廷紧守秘密,汉和帝为梁贵人所生的事实始终没予公开。窦太后死后,梁家才敢奏明朝廷,为梁贵人讨一个说法。这时,汉和帝也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谜。但在如何安置窦太后的问题上,三公上奏:“请依光武帝吕太后故事,贬窦太后尊号,不宜合葬先帝”。刘肇念及窦太后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认为“恩不忍离,义不忍亏”,不应有所降黜,于是不降尊号,追谥章德皇后,对生母梁贵人、养母宋贵人的问题也都妥善安置。梁贵人被追封皇太后。

爱民为本

刘肇体恤民众疾苦,多次诏令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告诫上下官吏认真思考造成天灾人祸的自身原因。而他也常常以此自责,如永元八年(96年)京城洛阳地区发生蝗灾,他下诏首先说:“蝗虫之异,殆不虚生,万方有罪,在予一人。”忧民之心,殷殷可见。岭南(今广东地区)出产生龙眼、荔枝,为了满足朝廷需要,往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昼夜传送”,经风历险,劳民伤财。唐羌上书,请求停止,刘肇批示:“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爱民之意,发自肺腑。

宦官政策

在刘肇夺回政权的过程中,参与者除了清河王刘庆与大臣丁鸿之外,宦官郑众也帮助刘肇在《汉书·外戚传》中寻找皇帝诛杀外戚的故事,为刘肇的决策提供了更多参考。虽然郑众提出“亟行其诛”的建议并未被刘肇采纳,但当时大多宦官都依附窦氏外戚,唯独郑众一心忠于汉室,不巴结窦氏一党,得到了汉和帝的信任。

刘肇夺回权力后,派郑众到皇后所居的长秋宫任职,担任大长秋,成为阴皇后的近侍。而在策勋班赏的过程中,郑众总是推辞的多,接受的少,这种谦逊仁爱之心,很得刘肇的赞赏。因此,刘肇常与他商量事情。《后汉书》作者范晔认为东汉“中官用权,自(郑)众始焉”,但也有学者提出异议,指出和帝时期宦官郑众并无多大权力,郑众担任的大长秋仅仅是管理后宫事务,郑众本人直到永元十四年(102年)才被封为郸乡侯,食邑也只有一千五百户;且宦官封侯并非刘肇首创,西汉时期吕后就曾给宦官封侯。

经济

经济上,刘肇多次下诏赈济灾民、安置流民,并减免赋税;要求勿违农时,以保证农业生产时间。在他统治时期,东汉垦田面积达732万多顷(105年),为东汉一代之最;户籍人口达5325万多人。

抚恤百姓

永元五年(93年)二月,刘肇下令将京师洛阳上林苑、广成苑的果园借给贫民,让他们随意采摘,不收税。永元十一年(99年)二月,刘肇派人巡视各郡国,下令让受灾不能养活自己的人到山林池泽中捕捞采集食物,不收税。

永元十六年(104年)春正月,刘肇下诏对有田业却匮乏不能自农的贫民,发放粮食种子。夏四月,派三府掾分行四州,为没有耕牛的贫民,提供一定费用为其雇牛耕种,从而促进了牛耕的普及。

惩办豪强

永元五年(93年)二月,刘肇考虑到去年秋麦收成不好,担心百姓粮食不够,便要求各郡国上报贫困不能自给的户口人数。同时指出“以前郡国上报的贫民,用衣鞋和炊具当饭钱,而豪强却以此谋利。”于是刘肇下旨查办。如果有郡国长官不能亲自耕种,反而愁扰百姓,若有再犯的,二千石的长官先坐牢。

军事

击败贵霜

永元二年(90年),贵霜帝国君主卡德菲兹二世(《后汉书》称为“阎膏珍”)发兵攻打西域,但被班超阻遏。贵霜久攻不下,便向龟兹借军粮,却被埋伏在路上的汉军截杀,贵霜方面只得求和,并时常向东汉纳贡。

讨灭匈奴

永元四年(92年)东汉连番重创北匈奴后,北匈奴西迁,漠北地空。其中有部分北匈奴退居伊吾附近,其首领于除鞬自立为新一任北匈奴单于,到蒲类海请求归降东汉。于是,东汉在伊吾地区设立“护匈奴中郎将”,领护北匈奴,于是南北匈奴一并归东汉都护,东汉自此“并恩两护”。此后,南北匈奴时有叛乱,但均被讨平。

永元五年(93年),北匈奴於除鞬单于叛乱,刘肇派遣“护匈奴中郎将”任尚将其讨灭。同年,南匈奴单于安国叛乱,被骨都侯喜斩杀。永元六年(94年),新降的北匈奴部众对南匈奴单于师子不服,于是十五部二十多万人皆反叛,拥立逢侯为单于,杀略吏人,焚毁庐帐,将车重向北方,欲渡漠北。九月,刘肇以光禄勋邓鸿为主将,统帅越骑校尉冯柱、行度辽将军朱徽、护匈奴中郎将杜崇征讨匈奴叛军,十一月,任尚率鲜卑大都护苏拔廆、乌桓大人勿柯八千骑兵,拦截逢侯军队于满夷谷,大破之;冯柱遣兵追击,再度击破,前后共斩首一万七千余级,逢侯单于便率众出塞。永元八年(96年)五月,逢侯单于的左部投降汉朝,南匈奴单于师子认为其中的右温禺犊王乌居战曾与安国同谋,想要拷问他,于是乌居战便再度叛乱寇边,七月,刘肇派度辽将军庞奋、越骑校尉冯柱追讨叛军,斩杀乌居战。

征服西域

永元三年(91年)刘肇西巡期间,班超制服了西域的龟兹、姑墨、温宿等国。十二月,刘肇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同时册封随行的龟兹国侍子白霸为王,派司马姚光护送他回到龟兹国继承王位。司马姚光到达后,与班超联手废黜了龟兹老王尤利多,拥立白霸为新一任国王,并将尤利多押送至京师洛阳。班超驻守龟兹它乾城,西域只剩焉耆国、危须国、尉犁国怀有二心,其余皆定。永元六年(94年)七月,班超大破焉耆国、尉犁国、危须国、山国,并斩杀了焉耆、尉犁两国的国王,为四国皆册立新王。从此西域降服,向东汉送纳人质的有五十余国。

永元八年(96年)五月,车师后王叛乱。永元九年(97年)三月,西域长史王林击破车师后王并杀之。

平定羌乱

东汉自光武帝建武年间以来,西羌叛乱的常从烧当羌开始。

永元五年(93年),护羌校尉贯友派兵出塞攻打烧当羌王迷唐于大小榆谷,斩首八百余级,迫使其遁逃。于是贯友便沿着逢留之河筑造堡垒,制造大船,建立河桥,欲追击迷唐,迷唐便率部落远迁至赐支河。

永元九年(97年)八月,迷唐率众八千侵犯陇西,继而号召境内各羌造反,汇合诸羌三万兵力,杀长史。刘肇派征西将军刘尚、越骑校尉赵世等率兵3万征讨,最终将其攻破。次年(98年),在耿谭的招抚下,迷唐率领烧当羌投降,到洛阳纳贡。

迷唐归降后,刘肇让迷唐率领烧当羌回到大小榆谷居住,迷唐却说汉军在大小榆谷建造了河桥,兵来无常,不可复居,且族人已不满两千,饥饿难立,便入居金城郡,不肯远出。护羌校尉吴祉等便赏赐给迷唐很多金帛,让他买足粮食与牲畜后率族人出塞,而烧当羌却怀疑朝廷又有阴谋。永元十二年(100年),迷唐再度反叛,号召湟中诸胡抄掠而去,回到赐支河,将兵向塞。次年(101年)八月,护羌校尉周鲔与金城太守侯霸率兵出塞,在允川讨伐迷唐,大破其部。自此烧当羌彻底瓦解,归降者六千余口,分别迁徙到汉阳、安定、陇西。

进军青海湖

永元十四年(102年)春,烧何羌造反,被安定郡兵击灭,于是西海(青海湖)与大小榆谷之地不再有羌患。隃麋相曹凤上奏说,大小榆谷土地肥美,有西海鱼盐之利,应当在此重新设立西海郡县,划定区域广开屯田,隔绝羌胡交关之路,种植谷物开发边境。刘肇采纳了他的建议,修缮故西海郡,派金城郡西部都尉驻守西海郡,同时以曹凤接任金城郡西部都尉,驻兵龙耆城。于是东汉在青海湖一带广增屯田,沿河驻扎的兵营共三十四部。直到汉安帝永初年间诸羌造反,才被裁撤。

击破鲜卑、高句丽

永元十三年(101年)十一月,鲜卑进攻右北平郡,进入渔阳,被渔阳太守击破。

永兴元年(105年),高句丽太祖王高宫入辽东寇略,被辽东太守耿夔击破,其统帅亦被杀。

稳固南境

永元四年(92年)冬,溇中、澧中蛮潭戎等叛乱,燔烧邮亭,杀掠官民,郡兵将其击降。永元五年(93年),武陵郡兵大破武陵蛮。永元十三年(101年)十二月,巫蛮叛乱,攻南郡,永元十四年(102年)四月,刘肇派使者都督荆州兵迫降巫蛮。

此外,永元十二年(100年)四月,日南郡象林县“蛮夷”二千余人寇掠百姓,燔烧官寺。郡县发兵讨击,斩其统帅,余众乃降。刘肇于永元十四年(102年)五月设置象林将兵长史,以防其患。

文化

续成汉书

刘肇得知班昭博古通今、学识过人,便下令班昭续写《汉书》,并允许她到皇家东观藏书阁内查阅史料,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的编撰。

兴办女学

刘肇多次召班昭入宫,为宫里的后妃讲学,后妃们敬仰她的学识,尊称她为“大家”。其中,邓绥除了跟从班昭学习经书外,还兼修天文、算数。

定型汉字

刘肇发现五经的解说有异义,而且在文字书写上也不一样,便命贾逵修理旧文字,于是永元八年(96年)许慎采集史籀、李斯、扬雄的书,广泛访问民间,请贾逵考证,历经二十多年撰写《说文解字》一书,直至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著成并献于朝廷。《说文解字》号称世界第一部字典,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开创了部首检字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

永元十三年(101年),刘肇亲自到东观,阅览书林典籍,广选有技艺的人到东观任职。刘肇还让左右近臣皆诵读诗书,宫中尚学之风浓厚。

改革策试

在东汉的察举制中,人才多源,但公、私学校出身的经生是主要来源。其中,太学是最重要人才培养机构。太学生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察举人才的素质,故若要从源头上保证人才选举不乖实,则首先需革除太学积弊。

永元十四年(102年)十一月,司空徐防针对太学的情况提出了策问改革的建议。他上书批评太学学风“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说为得理”。而“私相容隐,开生奸路”的情况更加重了太学的浑浊。基于此,徐防建议改变博士策问的内容:“臣以为博士及甲乙策试,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刘肇采纳了他的建议。

这一被称为“永元改革”的变革推行后,太学策试的形式应该发生了较大变化,开始侧重章句家法。这项改革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学术形态,使得经书文本开始标准化,新型的小章句形式的经注开始流行,经注开始注重内在统一性和体系性。

推行汉礼

元和三年(86年)博士曹褒上疏请定汉礼,称“宜定文制,著成汉礼”;但太常巢堪认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许。”但汉章帝仍拜曹褒侍中,准其奏请。次年(87年)曹褒遵照旧典,杂以《五经》《谶记》之文,撰次天子至于庶人冠、婚、吉、凶终始制度凡一百五十篇,上奏朝廷。汉章帝采纳。

永元三年(91年)春,正月,甲子,汉和帝刘肈正式采用曹褒新礼,加元服;同时提拔曹褒为监羽林左骑。

科技

改进军械

刘肇即位后,任命蔡伦为尚方令,主管皇宫制造业,并于永元九年(97年)监作秘剑及各种器械,无不精致工巧、坚固致密,被后世效仿。蔡伦大幅度改进了制作工艺,达到极高水准,并长期居于技术的顶峰。后来崔寔在《政论》中写道:“有蔡太仆之弩(十字弓),及龙亭九年之剑,至今擅名天下。”

改进漏刻,统一时间

在东汉永元十四年(102年)之前,“官漏率九日增减一刻”,然而,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一年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速率并不均匀,机械地按照“九日增减一刻”来调整漏刻纪时中用来表示昼夜和时间的刻度,势必会造成自然现象与时称的脱节,殊为不便,因此在永元十四年(102年),刘肇采纳太史霍融的建议,改以根据太阳去极度的变化来调整漏刻纪时:“率日南北二度四分增减一刻”,即太阳去极度每增减2.4度,则相应地需要将用来表示白昼的刻度调整一个单位。

汉代的漏刻制度、历法制度是由中央制定然后颁布给地方,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刘肇在“永元论历”时改革漏刻制度,中央重新制作漏刻使用的箭尺,由上计吏带回地方,所谓“今下晷景漏刻四十八箭,立成斧官府当用者,计吏到,班予四十八箭”。通过变更漏箭,让地方漏刻制度与中央保持一致,以实现国家内部时间的统一。

造纸技术

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将自己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做成的纸献给刘肇,得到刘肇的称许。从此,天下无不采用蔡伦所改进之纸。后来,人们都称蔡伦的纸为“蔡侯纸”。

天文仪器

永元十五年(103年),刘肇采纳贾逵的建议,按照傅安提出的用黄道坐标取代赤道坐标测算日月运行轨道的构想,下诏制造“太史黄道铜仪”,是世界上第一台用黄道坐标测算日月运行轨道的天文仪器,对提高人们关于日月运动规律的认识具有一定的作用。贾逵根据自己的实际观测,大胆地得出结论:月亮的运动是不均匀的。这一发现是改进仪器得到的第一个结果,它促进了历法的进步,也丰富了人们对天体运动的知识,为以后太阳运动不均匀的发现打下了思想基础。

民族与外交

漠北(鲜卑、匈奴)

永元十六年(104年),北匈奴单于遣使贡献,请求和亲。刘肇认为北匈奴“旧礼不备”,拒绝了北匈奴的和亲请求。后来邓绥临朝,也拒绝了匈奴使臣的请求。

永元六年(94年)十一月,任尚调动鲜卑苏拔廆部击破北匈奴逢侯单于,次年(95年)正月,刘肇册立苏拔廆为率众王,同时置丞辅佐,视作内地郡县。东汉朝廷赢得了鲜卑诸部广泛的认同与拥护,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青藏

永元六年(94年),大牂夷种羌(居川西和青海省东部)的豪强造头等人率族人50多万口内属东汉,刘肇遂封造头为邑君长,赐印绶。永元十二年(100年),旄牛县境外的白狼国(今四川巴塘)、楼薄国王唐缯等,率领辖下十七万人口,归义内属东汉。刘肇下诏赐其王金印紫绶。

中西亚、欧洲

在东汉击败贵霜后,贵霜时常向东汉纳贡。

永元九年(97年),甘英奉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抵达条支(安条克城),至地中海东岸而返,进一步加强了东汉政府对中亚、西亚以及罗马帝国的了解,并将丝绸之路延伸至东地中海地区。大概就在此时,马其顿人梅斯·提提阿努斯与甘英相遇,并对中国产生了兴趣,在他的组织下,罗马帝国马其顿行省和东方行省推罗城人组成商团,前往东汉。到永元十二年(100年)冬,商团“使臣”抵达洛阳。刘肇在宫中接见了他们,并赐予其“国王”金印紫绶(此事即《后汉书·和帝纪》所称“西域蒙奇、兜勒遣使内附”),这是欧洲与中国有史可据的首次直接交往。也有观点认为“蒙奇兜勒”并非两国,而是马其顿(Macedones)的音译,指的是马其顿境内的二个地区或自治区,因为已知的西方文献中只有马其顿遣使到过东汉都城洛阳。

永元十三年(101年),安息帝国君主满屈(帕科鲁二世)向刘肇赠送狮子和“条支大鸟”(鸵鸟)。

南亚、东南亚

天竺国在刘肇在位时期多次遣使朝贡,刘肇驾崩后西域反叛,天竺便停止向东汉朝贡,直到汉桓帝时期恢复朝贡。

永元六年(94年),敦忍乙国王莫延遣使朝贡,献犀牛、大象。永元九年(97年),掸国王雍由调遣使奉上该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小君长皆加印绶、钱帛。

历史评价

汉代

  • 邓绥:“孝和皇帝懿德巍巍,光于四海。”
  • 李尤:“卓矣煌煌,永元之隆。含弘该要,周建大中。蓄纯和之优渥兮,化盛溢而兹丰。”
  • 黄香:“惟永元之盛代,圣皇德之茂纯,躬烝烝之至孝,崇敬顺以奉天。以三载之孟春,建寅月之上旬,皇帝时加玄冕,简甲子之元辰。皇舆幸夫金根,六玄虬之连蜷,建螭龙以为旗,鸣节路之和銮。既臻庙以成礼,乃回轸而反宫,正朝服以享燕,撞太蔟之庭钟。祚蕃屏与鼎辅,暨夷蛮之君王,咸进爵於金罍,献万寿之玉觞。”
  • 苏顺:“恭惟大行,配天建德,陶元二化,风流万国,立我蒸民,宜此仪则,厥初生民,三五作刚,载藉之盛,著於虞唐。恭惟大行,爰同其光,自昔何为,钦明允塞,恭惟大行,天覆地载,无为而治,冠斯往代,往代崎岖,诸夏擅命,爰兹发号,民乐其政,奄有万国,民臣咸祑,大孝备矣,閟宫有侐,由昔姜嫄,祖妣之室,本枝百世,神契惟一,弥留不豫,道扬末命,劳谦有终,实惟其性,衣不制新,犀玉远屏,履和而行,威棱上古,洪泽滂流,茂化沾溥,不玦少留,民斯何怙,歔欷成云,泣涕成雨,昊天不吊,丧我慈父。”
  • 崔瑗:“玄景寝曜,云物见徵,冯相考妖,遂当帝躬,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如丧考妣,擗踊号吟,大遂既,乃徂玄宫,永背神器,升遐皇穹,长夜冥冥,曷云其穷。”
  • 《东观汉记》:“孝和皇帝,章帝中子也,上自歧嶷,至于总角,孝顺聪明,宽和仁孝,帝由是深珍之,以为宜承天位,年四岁,立为太子,初治尚书,遂兼览书传,好古乐道,无所不照,上以五经义异,书传意殊,亲幸东观,览书林,阅篇藉,朝无宠族,惠泽沾濡,外忧庶绩,内勤经艺,自左右近臣,皆诵诗书,德教在宽,仁恕并洽,是以黎元宁康,万国协和,符瑞八十馀品,帝让而不宣,故靡得而纪。”

两晋南朝

  • 司马彪《续汉书》:“孝和年十四,能折外戚骄横之权,即昭帝毙上官桀之类矣。朝政遂一,民安职业,勤恤本务,苑囿希幸,远夷稽服,西域开泰,郡国言符瑞八十余品,咸惧虚妄,抑而不宣云尔。”
  • 皇甫谧《帝王世纪》:“孝和之嗣世,正身履道,以奉大业,宾礼耆艾,动式旧典,宫无嫔嫱郑卫之燕,囿无般乐游畋之豫,躬履至德,虚静自损,是以屡获丰年,远近承风。”
  • 虞潭:“昔汉章帝窦后杀和帝之母。和帝即位,尽诛诸窦。当时,议者欲贬窦后。及后之亡,欲不以礼葬。和帝以奉事十年,义不可违,臣子之道,务从丰厚,仁明之称,表于往代。”
  • 范晔《后汉书》:
    • 自中兴以后,逮于永元,虽颇有弛张,而俱存不扰,是以齐民岁增,辟土世广。偏师出塞,则漠北地空;都护西指,则通译四万。岂其道远三代,术长前世?将服叛去来,自有数也?
    • 孝和沈烈,率由前则。王赫自中,赐命强慝。抑没祥符,登显时德。

唐宋

  • 李贤:“凡瑞应,自和帝以上,政事多美,近于有实,故书见于某处。自安帝以下,王道衰缺,容或虚饰,故书某处上言也。”
  • 杜佑:“明章之后,天下无事,务在养民。至于孝和,人户滋殖。”
  • 苏辙:“黄帝、尧、舜,寿皆百年,享国皆数十年。周公作《无逸》,言商中宗享国七十五年,高宗五十九年,祖甲三十三年。文王受命中身,享国五十年。自汉以来,贤君在位之久,皆不及此。西汉文帝二十三年,景帝十六年,昭帝十二年。东汉明帝十八年,章帝十三年,和帝十七年,唐太宗二十三年。此皆近世之明主,然与《无逸》所谓‘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従’,“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者,无以大相过也。”
  • 钱时:“西京自成帝而下,皆制于王氏,竟致移国,固不足论。以孝宣之英明而诛霍氏甚易,然亦往往大费区处,然后甫定。和帝才十四岁耳,一指顾间,去诸窦如磔鼠,且其方略措置精密详练,以是而论,岂非有汉之英君哉。然自此以后,乃浸微浸消,终已不竞,何也?谋不出于王公大人,而出于阉官,谋之所出者,权之所归故也。今日之事,虽明典宪,惬公论,观其机,伏而不露,毒发而莫测,即阴谋巧计者之所为,与他时祸国实同一根,是以和帝能去外戚之奸,而宦官用权自此始为汉氏膏肓之疾。悲夫。”
  • 胡寅:“孝和幼冲即位,年十有四而能诛锄窦宪,自是大柄在手,威权不失,后十六七年间亦无大过举,尊崇儒术,友爱兄弟,优礼贤者,克纳嘉言,四夷希侵,中国绥靖,方之章帝实乃过之,而作史者未能铺张扬厉,旷阙多矣。”
  • 洪迈:“汉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书之诈,诛桑弘羊、上官桀,后世称其明。然和帝时,窦宪兄弟专权,太后临朝,共图杀害。帝阴知其谋,而与内外臣僚莫由亲接,独知中常侍郑众不事豪党,遂与定议诛宪,时亦年十四,其刚决不下昭帝,但范史发明不出,故后世无称焉。”
  • 叶适:“东汉至孝和八十年间,上无败政,天下乂安。”

明清

  • 范光宙:“两汉主以冲年,知尊礼大臣而诛锄权奸者,前称昭帝而后称和帝。夫主上贵察而断,忠佞之不办,非察也;刑赏之不果,非断也。孝昭践祚甫十四,而上官之诈、大将军之忠能鉴别如薰莸,然今以窦宪之恶而帝能与秘臣谋诛之,歼大憝于君侧而官禁为之肃清,至于尊礼袁安,引用陈宠,而鲁丕、贾逵之徒群而论难于前。夫帝固冲主也,而即位之初遽能去奸而进贤,其睿谋雄断岂下孝昭哉?独诛宪之举谋及郑众,权奸虽除而阉竖用事,遂为东汉基祸之主,人谓帝拒一虎而进一狼,葢诚然哉,是故论汉和者,重予之而又重惜之。”
  • 何焯:“和帝诛窦宪,时年十四,其断可比昭帝之明。”

近现代

  • 翦伯赞:“东汉的政权到汉和帝时便发展到全盛时期的顶点。当此之时,帝国的光辉,正如日中天,照射瀛寰……当时助长了国内外诸种族之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从而使中国历史再前进一步。”

轶事典故

兄弟情深

刘肇还是太子时,就特别亲爱同父异母的皇兄刘庆,每在宫中就与他同居,外出则乘坐同一辆车马。后来刘肇即位,对刘庆的待遇更加优厚,经常与之共议私事,诸王都无法与他相比。后来刘庆年长,只好移居丙舍。

永元四年(92年),刘肇移驾北宫章德殿,刘庆得以入内居住。刘肇计划诛杀窦氏外戚,让刘庆帮忙求得《汉书·外戚传》,并在夜里把刘庆单独接入内室。刘肇诛杀窦宪后,刘庆到宫外建立了自己的府邸,刘肇便赏赐给他无数珍宝。刘庆体弱多病,经常感到不适,刘肇就朝夕到他府上问候,亲自喂他药膳,关怀甚切。

刘庆仪容威风,进退可观。汉和帝即位后,大小政事,常和刘庆商议。刘庆便更加谦逊谨慎,每当在朝会上就穿着低于自己藩王等级的侯爵级别的衣服。

永元十五年(103年),发生日食,百官奏请让刘庆等王侯前往封地。刘肇却说天降异象是自己个人过失,让刘庆继续留在洛阳。

刘肇驾崩后,刘庆在前殿大哭,吐血数升,因而患病,第二年回到封地时便病死了。

三顾邙山

刘肇喜欢道家学说,听说张道陵(道教创始人)在邙山悟道,就派朝官拿着诏书,请张道陵下山做官,封张道陵为三品印绶,并征为太傅。张道陵看了,不为所动。接着,刘肇又派朝官来到邙山翠云峰,封张道陵为冀县侯,张道陵还是不为所动。刘肇第三次派人来时,张道陵又拒绝了,不过他让朝官给刘肇捎去一句话:“清心寡欲,天下自治。”此语玄妙,有双关之意,像是表明自己的态度,又像是劝说刘肇无为而治。为避免受到干扰,张道陵决定离开京城洛阳,到刘肇看不到的地方去修炼,遂一路南下。

问政后妃

汉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宫,为皇后和诸贵人讲学,并让皇后和诸贵人都拜她为师。他还经常询问后妃们对政事的见解,而邓贵人(邓绥)每次都谦逊退让,让阴皇后先进言。阴皇后的回答对刘肇没有帮助时,邓绥才不得已回答刘肇的问题。邓绥博览群书,博学多识,且“有丈夫之性”,后来,刘肇便改立邓绥为皇后,并让她参与并知晓外事(外朝政务)。

罢贡荔枝

南海地区进献龙眼、荔枝,为了满足朝廷需要,往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昼夜传送”,经风历险,劳民伤财,死者继路。永元十五年(103年),临武长官唐羌上书指出交趾七郡上贡之路太过艰辛,并有人死在路上。刘肇得知后,当即下诏:“远国珍羞,本用于供奉宗庙,但如果有对百姓有伤害,怎能算是以爱民为本呢?以后让太官不要再接受荔枝的进献了!”于是便免除了交趾地区的龙眼、荔枝之贡。

宋人苏轼曾拿此事与唐玄宗对比,作《荔枝叹》:“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人际关系

祖辈

  • 曾祖:汉光武帝刘秀
  • 祖父:汉明帝刘庄。

父母

  • 父亲:汉章帝刘炟
  • 母亲:梁贵人,追封太后,谥号恭怀。

妃嫔

  • 孝和阴皇后,光烈皇后阴丽华兄长阴识的曾孙女。
  • 和熹皇后邓绥,太傅邓孙女,护羌校尉邓训之女。
  • 周贵人。
  • 冯贵人。
  • 宫人赵玉。
  • 宫人吉成。

儿女

儿子

  • 长子:平原怀王刘胜。
  • 幼子:汉殇帝刘隆。

女儿

  • 长女:修武公主刘保。
  • 次女:共邑公主刘成。
  • 三女:临颍公主刘利,下嫁即墨侯贾建。
  • 四女:闻喜公主刘兴。

刘肇原有十几个儿子,除了长子刘胜以外,皆不幸夭折,后来生的皇子隐秘养于民间。

史料索引

关于刘肇的平生,主要参见南朝范晔所著《后汉书·卷四·孝和孝殇帝纪》。《东观汉记》《后汉纪》《资治通鉴》等也有一些记录。

--

基本信息

本名
刘肈
别名
所处时代
东汉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南郡雒阳县(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出生日期
79年
逝世日期
106年2月13日
逝世地
洛阳章德殿(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陵墓
慎陵
谥号
孝和皇帝
庙号
穆宗
在位时间
88年4月9日至106年2月13日
年号
永元、元兴
前任
汉肃宗孝章皇帝刘炟
继任
汉孝殇皇帝刘隆
主要成就
开创永元之隆,使东汉国力达到顶峰;实现中国与欧洲有史可据的首次直接交往
Top